斗拱丨中國第一古剎——洛陽白馬寺
- 作者:南古古建專家
- 來源:站內
- 發布時間:2021-06-07 15:28
- 訪問量:
【概要描述】
兩千多年前,一匹白馬穿越黃沙,將佛家智慧千里迢迢地帶到十三朝古都洛陽,來到了被佛門弟子尊為釋源的白馬寺。從那時起,佛教的種子從九州大地傳播開來。
如果沒有深入了解過白馬寺的人,也許就會簡單地以為這里只是中國第一古剎。事實上,這里誕生了許多個佛教第一,佛教的整個發展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:
這里是中國第一次西天求法的地方。
這里是中國第一個由官方設立的佛教譯經道場。
攝摩騰、竺法蘭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經《四十二章經》。
天竺僧人曇柯迦羅在這里譯出了第一部漢文佛律《僧祗戒心》。
……
三國時期,生于嵩山的朱士行在此受戒,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正式受戒出家的漢族僧人,后來朱士行又從洛陽出發,到西域去求法,成為第一位西行求法的中國佛教徒。
東漢永平七年(公元2000年),受漢明帝之命,大臣蔡音、秦景等十余人辭別帝都,踏上“西天取經”之旅。當他們來到今天阿富汗一帶的大月氏國時,遇見了兩位來自印度的高僧迦什摩騰、竺法蘭,見到了兩人攜帶的佛經和釋迦牟尼白氈像,于是誠摯地邀請二位高僧到中國弘揚佛法。永平十年,兩個僧人和使臣帶著白馬馱載的經書和佛像,返回東漢都城洛陽。次年,漢明帝下令修建白馬寺,以紀念白馬馱法落土中原。
繼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后,又有許多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翻譯佛經,共翻譯了三百九十五卷,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。
經過歲月的洗禮,這個承載千年歷史的古剎有著無數的縮影。在這里,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完美地融合,產生了永恒的火花。
白馬寺分為中國本院、齊云塔院、印度佛殿苑、泰國佛殿苑、緬甸佛塔苑。
白馬寺本院坐北朝南,為一長形院落,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。主要建筑有天王殿、大佛殿、大雄寶殿、接引殿、毗盧閣等,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。雖不是創建時的“悉依天竺舊式”,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,因而漢時的臺、 井仍依稀可見。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。
整個寺廟布局規整,風格古樸。寺大門之外,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、放生池、石拱橋,其左右兩側為綠地。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,大小和真馬相當,形象溫和馴良,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,身高1.75米,長2.20米,作低頭負重狀。
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(宋太祖趙匡胤之女)駙馬、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,后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。
石雕馬
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。“山門”是中國佛寺的正門,一般由三個門組成,象征佛教“空門”、“無相門”、“無作門”的“三解脫門”。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,故又有“山門”之稱。明嘉靖二十五年(1546) 曾重建。紅色的門楣上嵌著“白馬寺”的青石題刻,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,是東漢遺物,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。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。
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、大佛殿、大雄殿、接引殿和毗盧殿。每座大殿都有造像,多為元、明、清時期的作品。毗盧殿在清涼臺上,清涼臺為攝摩騰、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。東西廂房左右對稱。整個建筑宏偉肅穆,布局嚴整。此外,還有碑刻40多方,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。
大佛殿
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,東西面闊5間,南北進深4間,內供明代夾纻彌勒佛像、泥塑四大天王像、韋馱天將像等;
大佛殿為單檐歇山式,東西面闊5間,南北進深4間,內供一佛,文殊、普賢二菩薩,迦葉、阿難二弟子,二供養人,觀音菩薩等塑像;
大雄殿為懸山式,東西面闊5間,南北進深4間,內供釋迦、阿彌陀、藥師“三世佛”,韋馱、韋力二天將,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纻造像,韋力天將泥塑像等;
接引殿,硬山式,面闊3間,進深2間,內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、大勢至二菩薩像;
大雄殿
毗盧閣,重檐歇山式,位于清涼臺之上,東西面闊5間,南北進深4間,內供毗盧佛及文殊、普賢二菩薩。
鐘鼓樓,分別位于山門內南北中軸線東側和西側。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、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于1991年6月建成。鼓樓于1992年竣工。鐘鼓樓同為方形角樓,高7米,重檐歇山式,上覆灰色筒瓦,額枋彩繪,同建于石砌臺基之上。鐘鼓樓的建成恢復了寺院晨鐘暮鼓的禮佛儀式,恢復了歷史悠久的洛陽八大景之一——“馬寺鐘聲”。
鐘鼓樓
清涼臺
法寶閣與藏經閣,分別位于清涼臺的東、西兩側,坐落在東西長25.2米,南北寬22.5米,高5米的臺基之上。1995年建成。二閣形制相同,重檐歇山式,坐北朝南,面闊5間,進深4間,長18.5米,寬12.95米,朱漆圓柱,額枋彩繪,上覆灰色筒瓦。其中,藏經閣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,收藏有龍藏經、中華大藏經、日本大藏經、西藏大藏經、敦煌大藏經等10余種藏經;法寶閣內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,并收藏有數十種“法寶”。
藏經閣
泰式佛殿,位于寺院西側墻外100米處,始建于1992年,1995年4月竣工。該殿坐西朝東,建于長27.3米,寬21.3米,高1.2米的臺基之上。大殿南北長14.4米,東西寬7.5米,高10米,其廊柱與墻面均用大理石鑲嵌,三重檐,頂飾琉璃瓦,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筑風格。在該殿之中,供奉泰國友人贈送的銅佛一尊。
臥玉佛殿,位于大佛殿東側,原為齋堂,1996年辟建。該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筑,南北長17.25米,東西寬5.4米,建于石砌臺基之上,殿中供奉臥玉佛一尊。
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側,原為禪堂,五開間硬山式建筑,南北長17.25米,東西寬5.4米,建于石砌臺基之上,殿內供奉玉佛一尊。
六祖殿,位于大佛殿西側南部,原為祖堂,硬山式建筑,西闊七間,南北長24.5米,東西寬5.4米,建于石砌臺基之上。殿內供奉禪宗六祖木雕像。
《白馬寺》
年代: 現代 作者: 老舍
中州原善土,白馬馱經來。
野鶴聞初磐,明霞照古臺。
疏鐘群冢寂,一夢萬蓮開。
劫亂今猶昔,焚香悟佛哀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新聞資訊
在線搜索
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,盡力為客戶提供完美的產品與服務。